今年夏天全台異常炎熱,引發可能的限電危機,行政院因此要求公務機關共體時艱,在中午尖峰用電時段關掉冷氣兩個星期,加上815大潭電廠跳電事件,再度掀起新一波氣候變遷、核電vs綠電的論戰。
有關氣候變遷,越來越多人認知這將成為常態。但是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紀錄顯示台灣過去百年來的溫度已上升2度C,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 加上台灣都市人口密度是全球數一數二,所產生的熱島效應更是火上加油。台灣的氣候變遷問題事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急迫!
至於核電vs綠電,就是因為目前兩者都還不完美,所以才會一直討論不完: 核電有安全的顧慮以及核廢料的處理麻煩,綠電則有成本考量與穩定性的問題。其實不論是核電佔比高的國家,像法國、美國,或是綠能大國,例如德國、丹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節能」優先,長期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節能技術與產業,尤其是在「建築節能」方面。歐盟(28個會員國)與美國、日本、韓國甚至已經設立2030年零耗能或近零耗能的建築節能法規。目前全世界也已經有超過3,000棟經過認證的零耗能建築在使用中,遍佈5大洲,橫跨各種不同的氣候區。
可能有些人會以為這一定是因為有遠見的政府,魄力的公部門來規畫、執行這一切。但是事實上,其原始動力是來自於民間的自主社會運動。
「2030挑戰」(The 2030 Challenge)

美籍墨裔建築師Edward Mazria 在2002年結合幾位朋友創立了「Architecture 2030」非營利組織,從2006年開始全力推動節能減碳救地球社會運動「The 2030 Challenge」,目標是希望到了2030年,所有新建築或經過翻修的舊建築都能達到零炭排放。 但為何是建築? 因為碳排放的罪魁禍首之一是燃煤發電廠,其發電量近70%都是為供應住在建築物或在建築物裡工作的我們的用電需要,包括照明、電器設備、空調等等。2030這個數字的重要性是,若無法在2030年前達到零炭排,根據多個國際機構的研究,就很難把全球溫度上升壓在2度C以下,氣候變遷也將跟著大幅惡化,一發不可收拾。
「Challenge 2030」可能是人類近代史上由少數個人推動最成功,影響最巨大的社會運動。在第一年,2006當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IA(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覺得這個主意太好了,立即把它納入協會的政策,進一步推出 「AIA 2030 Commitment」(2030承諾), 鼓勵協會會員加入這個運動。作法是加入的建築師事務所簽署一份承諾書,而且每年上網分享成果與進度。這個活動完全自願參加,沒有報酬,但奇異的是,到了2015年底竟然已經有366家建築師事務所簽署了承諾書。2015當年有152家上網分享成果,估計一年所節省的能源相當於6座火力發電廠,減少了約2,10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2030挑戰」很快獲得全美國大多數職業團體的響應與支持。2007年當時的美國總統 George W. Bush 簽署了「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其中就規定新建和改建的聯邦建築物必須在2030年之前達到零碳排放。接著10幾個州、縣、市政府也跟進,大幅拉高建築節能法規標準,包括最積極的加州,規定2030年之前所有新建商業建築必須零碳排放,新建住宅則甚至提前在2020年前要達成零碳排。
今天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設立類似「2030挑戰」的零碳排目標(達成日期有些設在2050)。Google關鍵字「2030 Challenge」會顯示近3千萬筆資料,其中可以發現無數各行各業對這個行動的支持。

「建築2030」(Architecture 2030)網站上有提供「2030挑戰」相關詳細資料。網址如下: http://architecture2030.org/2030_challenges/2030-challenge/
亞瑟‧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
第二屆「唐獎」得主: 亞瑟‧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素有「能源效率教父」之稱。他原來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物理教授,在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創立「建築科學中心」,啟動一系列節能燈具與節能玻璃窗的重要科技研發,後來擔任加州能源委員會專員。30年前美國加州,因為電力需求不斷上漲,面臨缺電危機。當時多數官僚都建議政府建造更多發電廠,但羅森費爾德獨排眾議,成功說服加州州長Jerry Brown通過歷史性的全美最高能源效率標準,加強在建築和家電部門的節能與能效改善。也因此從1970年代以來加州的人均用電能夠一直維持不變,美國其它地區則增加了50%以上。由於節電計畫獲得成功,加州今年取消了兩座新電廠的興建計畫,過去30年總共約省下相當於24座大型發電廠的興建。
減少一座核電廠(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 OLNPP)
OLNPP是韓國政治素人朴元淳(Park Won-soon)在2011年以獨立候選人身分當選首爾市長後推動的一個全面性的節能與能源自主計畫,預計在3年內減少200萬油當量的能源消耗,相當於一座核電廠發電量(約5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座核電廠」這個名稱好像有點政治味,不過朴元淳曾經說明,OLNNP並不是要關閉一座核電廠,而是要靠節能與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應對增長的能源需求,少建一座核電廠。
這個計畫超乎意料的成功,在2014年中估算就已減少了204萬公噸油當量,提前6個月達標。朴元淳於2014年6月成功連任首爾市長後推出更大規模的第二期計畫,預計將減少400萬公噸油當量的能源(約一千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朴元淳是人權律師出生,在2011年與2014年兩次首都大選中獲勝出人意料,被朴元淳支持者視為人民力量的重大勝利。而早在朴元淳提出「減少一座核電廠」之前,位於首爾南部銅雀區的盛大谷(Seongdaegol)居民金少英就已挺身而出,以「關掉一座核電廠」為口號,倡議節能自救,帶領社區連年減少用電,展開一連串節能計畫。
盛大谷還有一間全韓僅此一家,在世界各國也都很少見的節能超市。這家超市除了販售LED燈泡、各種DIY節能商品外還提供太陽能板申請與安裝。如果有需要節能諮商,到府節能診斷,或是建築節能改造,也可以透過這裡獲得相關服務。除此之外,他們也邀請專家們到社區演講,並請綠色韓國聯合(Green Korea United, GKU)協助指導節能。GKU也是非政府的社會企業組織,以透過合作與行動阻止氣候變遷為宗旨,目前已有超過15,000名會員。
「看見台灣」
齊柏林讓我們看到了不同角度台灣的美麗,但也讓我們看到平時很難有機會看到隱藏在後面或平時不為人所注意的人為破壞,包括濫墾的山林、燃煤的黑煙、汙染的河川、防波塊化的海岸線,在強烈對比下更顯得怵目驚心。
「看見台灣」啟發我們對「永續」做更嚴肅與認真的思考。「永續」簡單的說就是不只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也要同時考慮到未來的影響。「綠電」與「核電」雖然雙方的擁護者爭議不休,但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 就是希望有潔淨穩定的電力,降低燃煤發電的汙染。節能=發電=減碳,節能應該是值得大家花更多時間來共同思考、一起努力的。節能也不只是「隨手關燈」或是「中午不開冷氣一小時的節儉美德,更需要有明確的目標與系統化、持續性的作法。期望不久的將來看到台灣更多的齊柏林、Mazria、羅森費爾德、朴元淳、金少英,以及默默努力的無名英雄們挺身而出!